2025-11-18 17:10:26
来源:水母网

烟台港城中学教师:李晓梅

2024年7月的一个清晨,电话铃声响起。接通的刹那,一声压抑不住的哽咽先传了过来:“李老师……倪睿考上了!十四中!孩子……超了一分!”那一瞬间,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声音不禁颤抖:“倪睿真棒!他做到了!”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两年前,刚接手倪睿时,他语数英三科总分不到180分。作业本总是空空如也,不交作业的名单上,他的名字如钉子般扎眼。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像是被风吹散的蚂蚁;书包凌乱不堪,宛如一个小小的废品回收站。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个“没希望”的孩子。
与倪睿妈妈沟通时,能感受到她话语中的无奈与期盼。她渴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却又不知如何引导。青春期的叛逆如影随形,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雪上加霜。妈妈上班期间,倪睿独自在家上网课,稍不留神就沉迷游戏。那段日子,我们通过无数个电话,发过无数条信息,才勉强让他的学习之路不至偏离太远。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这个看似顽劣的男孩,内心其实渴望被认可。于是,我让他担任班级公物管理员。没想到,这个决定成了转折点。他像变了个人似的——粉笔没了,主动去总务处领取;笤帚坏了,修不好就想办法更换。这份责任让他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
学习上,我制定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每天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从几点到几点写了什么学科,家长对照清单检查。在学校,我捕捉他每一个闪光点——主动捡起掉落的书本,运动会上为同学呐喊助威,搀扶长跑后的同学……这些细微的善意,都被我放大成公开的表扬。
成长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多少次,倪妈妈想要放弃,我在深夜发去信息:“今天作业完成了八成,比昨天多写了两行,别放弃。”我建议她把孩子当作男子汉,遇事多与他商量。渐渐地,倪睿眼中重新有了光,成绩也从垫底悄然攀升至班级中游。任课老师们都惊叹:那个连字都写不清的孩子,居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9月开学,倪妈妈在校门口等我。她双手捧着一面锦旗,晨光洒在鎏金大字上:“德才兼备,教学有方”。她哽咽着说:“李老师,初中的前两年,我一看到老师来电就心慌。只有您,第一次打电话是表扬……您说初三加了物理化学,是新的开始,孩子一定行。当时我都不敢奢望考高中,是您一步步教会我怎么带孩子……”
接过锦旗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收到礼物的喜悦,而是一种深沉而震撼的激动。这面锦旗,是我教育生涯中最沉重也最光荣的勋章。它承载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逆袭,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重生,是对那些深夜里不曾熄灭的信念,最铿锵有力的回响。
一分之差,却是万丈光芒。这光芒不仅照亮了一个少年的前程,更照亮了教育的真谛——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耐心,终会破土而出,迎风生长。
编辑:薛玉兰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