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教育频道>今日聚焦
【幸福讲述】张新雨:以心育心 在坚守中收获满径芬芳

2025-07-24 08:10:12

来源:水母网   烟台港城中学



image.png

烟台港城中学班主任兼生物备课组组长:张新雨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教学楼的窗台,我已经站在初一(3)班的门口。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笑着跑进教室,有的偷偷把自制的叶脉书签放在我桌上,有的凑过来讲“昨晚观察到的星星”——这样的清晨,我在烟台港城中学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作为班主任兼生物备课组组长,忙碌是日常的底色,但每当想起那些被点亮的眼睛、被温暖的心灵,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这大概就是师德的力量:在全心投入的教育里,总能收获最真挚的幸福。

教室里的“慢成长”:用陪伴牵回走失的脚步

班主任的工作里,藏着太多“看不见的战场”。五年前接手的班级里,小源是个特殊的孩子:刚上初中因高压的家庭教育患上焦虑症,初一下学期时,别说上课,连踏入校门都浑身发抖。他妈妈每次送他来学校时,眼圈通红地说:“医生说他需要慢慢适应,可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帮他。”

那天起,我给自己加了项“额外任务”:每天放学后,带着小源在校园里“散步”。一开始,他只肯在操场角落待着,头埋得很低。我不催他,只是边走边指给他看:“你看那棵雪松,去年冬天被雪压断了枝,现在又冒出新绿了”“实验室的窗台有盆蟹爪兰,早上开得最艳”。他不说话,我就自顾自地讲,像跟老朋友聊天。

两周后,他终于肯跟我走进教室。我把他的座位调到靠窗的位置,约定“能坚持一节课就好”。第一节课,他攥着衣角坐了20分钟,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悄悄递给他一张画着笑脸的便签,上面写着“累了就看窗外的树,它在陪你呢”。那天放学,他妈妈在微信群里发了张照片:小源拿着那张便签,在台灯下反复看。

慢慢地,他能坚持一上午了。我又和各科老师约定,作业量减半,只要他能完成就当众表扬。有次生物课讲《人体的呼吸》,我让学生用气球模拟肺的扩张,他居然举手说“想试试”。当他捏着气球慢慢鼓起时,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他的脸一下子红了,眼里却有了光。

就这样,从一节课到一上午,从半天到校到全天上课,他用了整整一年。毕业典礼那天,他穿着校服站在我面前,递来一本笔记本,里面记着对我说的话。“老师”他声音有点抖,“谢谢您,您给我的那盆蟹爪兰我会一直养着。”看着他挺拔的背影走出校园,走向更美好的人生时,我忽然懂了:师德不是“催着跑”,而是“陪着走”,在孩子掉队时放慢脚步,用耐心等他跟上——这种被需要、被信赖的感觉,是任何荣誉都换不来的幸福。

实验台旁的“逆袭”:让每个孩子都看见自己的光芒

生物课的实验室里,藏着太多“成长的密码”。今年教的班里,小霖是个留守儿童,跟着姥姥生活。第一次月考,他的生物只考了40分,试卷上的红叉像小叉戟,叉得人心里发疼。我去家访才知道,他放学后要帮着看弟弟,根本没时间看书。

“老师帮你想个办法”我摸着他的头说,“咱们把知识点‘种’在生活里。”从那天起,我给他留的“作业”很特别:细心观察周边的事物,做饭时营养的搭配,和弟弟玩耍时人体的各种动作。

我还把课本里的难点做成“口袋卡片”,正面是问题,背面是答案,让他揣在兜里,看弟弟的间隙就能看。讲《种子植物》时,我让他带一粒玉米种子,我们一起在实验室种下去,每天记录发芽情况。当嫩芽破土而出那天,他盯着看了很久,忽然说:“老师,我是不是也能像它一样,慢慢长起来?”

期末考前,他拿着错题本追着我问问题,放学时姥姥和我说起来:“这孩子现在回家就翻生物书,说要考个好成绩给老师看。”成绩出来那天,我告诉他考了78分。听到后他先是震惊,后来笑得露出豁牙,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脸上,比任何奖状都耀眼。

原来,师德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哪怕他暂时落后,也要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当看到曾经迷茫的孩子眼里燃起希望,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热流,就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

办公室的灯光:把经验熬成照亮别人的光

作为备课组组长,我常想:好的教育是棵大树,既要有向上生长的枝干,也要有向下扎根的团队。去年高老师刚入职时,拿着新教材犯了难:“这版教材里的案例和实验大调整,我连教案都写不明白。”

我想起自己刚工作时,师傅把备课笔记塞给我说“不懂就问,别怕麻烦”。于是,我把自己的“老教案”找出来,里面贴着历年的实验改进图、学生易错点标注,一页页讲给她听。她总说:“张老师,您比我还像‘新人’,什么都记得这么清楚。”

最难忘的是去年深秋,学校安排高老师上公开课,偏偏前一天我去龙口参加培训。我跟她说:“你在这里备课,等我回来咱们一起磨课。”那天我下午五点急忙赶回学校,风尘仆仆地冲进办公室。发现她已经把公开课的流程写在黑板上,从导入环节的“趣味问答”到实验分组的“角色分工”都列了出来。

“时间来不及了吧?”她看着表急得直搓手。“来得及”我笑着打开课件,“咱们一步一步来。”从教具准备到课堂语言,从突发情况应对到时间分配,我们对着教案一点点抠,窗外的天色从橙红变成墨黑,办公室的灯却亮得温暖。晚上八点半,她终于理清了思路,抱着教案说:“张老师,您明天还要早点到校,我太不好意思了。”我拍拍她的肩:“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咱们组就是要互相搭把手。”

公开课那天,高老师讲《实验探究》,整节课模拟登月太空舱的环境探究黄粉虫的习性,学生们听得入了迷。评课老师说:“这节课把抽象概念讲活了,看得出背后下了大功夫。”她下台后第一时间望向了我,眼里闪着泪光。现在,她不仅能独立设计实验课,还成了组里的“教案高手”,总说要把我教她的“秘诀”传给下一届新老师。

看着团队里的年轻老师像幼苗一样拔节生长,看着学生们因为我们的课爱上生物,我忽然明白:师德是一种接力,就像实验室里的酒精灯,用自己的光点亮更多的光。这种被需要、被传承的感觉,让忙碌的日子都泛着甜。

如今,我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两个本子:一个记着学生的“成长小事”,谁今天主动帮同学值日,谁的生物笔记写得格外认真;另一个记着团队的“暖心瞬间”,高老师分享的“课堂小技巧”,大家一起研发的“生态瓶改良法”。有人说我“任劳任怨”,可我总觉得,教育哪有“任劳”一说?当你真心热爱这份事业,看着孩子们从懵懂走向明朗,看着团队从生疏变成默契,所有的付出都会变成心里的糖——这大概就是师德与幸福的约定:你用真心对待教育,教育便会还你满世界的芬芳。

编辑:薛玉兰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