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19:40:06
来源:水母网
宫欢欢,烟台港城中学英语教师、班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高级指导教师
二十年的时光,如潺潺流水般缓缓淌过。回首过往,我愈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冰冷的教条灌输,而是一次次温暖的心灵对话。当我俯下身,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当我用鼓励驱散阴霾,我看到了学生眼中绽放的光芒。无数个日夜,我在困惑与坚持间徘徊,在疲惫与欣慰中辗转。当我的孩子背着书包踏入校园,我更真切地读懂了家长目光里的殷切与忐忑,更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这个角色承载着超乎想象的分量。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教育是心与心的紧紧相拥,是情与情的脉脉传递。在这过程中,我与学生一同成长,编织着校园里最美好的故事。
清晰地记得我毕业后刚当班主任时,热火朝天地和学生聊了半天,学生却不冷不热。不仅没解决任何问题,还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很是尴尬。记得当时的级部主任开导我说,“你得用真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表扬的话夸张点说,讽刺的话绝不说,批评的话委婉说。”我牢牢地记着主任嘱咐我的话。在一届届的带班,一次次地释怀,一次次地平复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班主任和学生真心沟通的重要性。班主任灌输式地讲道理,就像把水倒进一个没有底的杯子,看似满满当当,但很快就会漏得一干二净。孩子可能当时点头答应,但内心却未必真正认同。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单纯讲道理,很难点燃孩子内心那团求知和成长的火焰。当学生向我抱怨道:“老师,我不喜欢数学,我觉得它太难了。”这时候,我不是简单地反驳说“数学很重要,你必须学好”。而是追问一下:“你觉得数学难在哪里呢?是题目太复杂,还是上课没听懂跟不上?”通过这样的对话,问到一些细节,给予学生指引,了解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班级日常管理时,我常常创设积极沟通的氛围,晨读时一句暖心的鼓励,办公室一场坦诚的对话,挫折时一次坚定的托举……用真诚叩击心灵,用智慧点亮成长。
然而不是每次沟通都是可以提前铺垫的,一天早晨,我在教室陪同学生早读,忽然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宫老师, 麻烦你到校门口来一下,小A就是不肯进学校了,你来帮忙劝劝吧。”我安顿好班级后,跑到了学校门口,看到孩子在传达南门的空地上蹲着哭。看到我后,小A停止了哭泣。小A的妈妈说,宫老师,她平常最爱上英语课,你快劝劝她,让她好好学习。小A不愿意进校门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是因为她不合理安排时间,玩手机,想来学校,又苦于没写完作业。妈妈批评后,开始在家闹情绪,好不容易被妈妈拖拽上了车,到了学校也不进校门。我拍拍孩子的肩膀说,“跟我来,今天咱不谈作业,来我办公室帮个忙吧。”听了我的话,孩子的情绪缓和了一些,跟着我来了办公室。我先把晚上英语作业的答案告诉了她,针对几个易错点进行了讲解,让她帮我批了班上的作业,她很快就完成。 于是我极力表扬她的速度,跟她商量是否可以当我的课代表,帮我分担一些事务。她有些犹豫,怕做不好,我建议她试试吧。这一天下来,我没提作业的要求。晚上回家,我采取主动关心问候,并提前给她布置了第二天的英语任务,接着,早上我提前十分钟到学校,在校门口特意制造了偶遇,等她,跟她打招呼,然后一起上楼。 起初,她依然不是很情愿,只是微微点头。坚持了一个多周,她早晨再没闹情绪,一切步入了正常。课上,我给她一些适合她水平的问题来回答,对她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她逐渐建立起自信。在此基础上,我又尝试跟她聊家里的生活。从谈话沟通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缺爱的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怯懦。 虽然孩子交流表达的内容有时是含糊不清的,但是我依然俯身倾听,表示尊重。我们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临近期末时,她感冒了,仍然不请假,坚持上学。情感连结在小A身上,初显成效。这个沟通交流的案例中我感悟到两点:
降低防线,让问题软着陆
若要“解”之,必先“理”之。面对问题学生,班主任要以更大的胸怀宽容学生,与学生建立开放、真诚地沟通,尽量不直奔主题,可以曲径通幽。和学生聊一聊生活中的琐事儿、关心一下学生的衣食起居、也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一下衣服,问一下身体状况。用暖心的话语、贴心的细节,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心,有助于打破学生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为接下来的谈话做好感情铺垫。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班主任的理解,让学生情绪得到安抚,同时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表示关注与理解,向学生传递善意。让学生感受到他所说的每句话、表露的每份情感,都受到了充分的重视,降低问题学生的心理防线,让问题软着陆。
疏导有方,化问题为动力
教育问题学生,宜“疏”不宜“堵”,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出口”或者“台阶”。营造正面教育环境,沟通中对事情结果不做评价,关注过程并与他一起探究,然后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况,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的处境和形成的原因,把学生引到前进的路上。
教育就像是在打太极,要多观察,摸透孩子的个性特点。教育问题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用真心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用真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只有从“心”开始沟通,从“情”深入育人,才能让这些看似难以驯服的“小野兽”,回归到温暖、积极的成长轨道上来。教育教学也是叠加的过程,影响学生,一次用心,未必有效,长期坚持就会有惊喜,有奇迹。我觉得:教育无他,唯爱与责任。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遇见朝气蓬勃的孩子,遇见日臻成熟的自己,可能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纯良。
编辑:薛玉兰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