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15:36:04
来源:水母网
——学段互通促融合 教学相长共育人
水母网10月28日讯(通讯员 张广丽)为深入贯彻《大中小学爱国和国防教育共同思政课工作方案》要求,扎实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打破学段壁垒、搭建思政教育衔接桥梁,10月27日,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大一新生走进烟台第十四中学,开展沉浸式听课交流活动。此次跨学段联动,不仅充分展现了烟台十四中思政教学的鲜明特色与师生昂扬的精神风貌,更为鲁东大学优化思政专业教材设置、强化学段教学对接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有力推动各学段思政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方法创新上实现精准衔接、深度融合。
优质公开课:打造思政教学 “生动样板”
活动现场,烟台十四中两位思政教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设计,呈现了两场高质量、有温度的思政公开课,为在场师生带来深刻的教学启发。
初中思政课堂上,张聪聪老师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主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课堂以“孤独守岛人”王继才真实事迹为线索,通过播放感人视频、呈现细节故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随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围绕“王继才为何选择坚守”“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平衡”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在思维碰撞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学会理性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高中课堂上,刘文兰老师聚焦“国家的结构形式”这一抽象知识点,巧妙结合九三大阅兵等时政热点开篇,瞬间点燃课堂氛围。为化解教学难点,她设计了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元互动环节,将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体验,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要点,更培养了其辩证思维与政治素养,充分彰显了现代思政课 “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的教学特色。
深度研讨:共探思政一体化“衔接密码”
公开课结束后,一场聚焦 “思政教育学段衔接”的深度研讨会随即展开,授课教师、鲁东大学师生代表、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共话教学心得、共解学段衔接难题。
首先,张聪聪、刘文兰两位授课教师先后分享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实施心得,从课程目标的学段适配、教学环节的梯度设计、学情分析的精准把控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初中、高中思政课的教学重点与衔接要点,为鲁东大学学子理解不同学段思政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手经验。
随后,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大一新生代表踊跃发言,结合听课体验畅谈收获与感悟。张清泉同学感慨道:“张聪聪老师用王继才的真实故事串联课堂,让‘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榜样力量;刘文兰老师的角色扮演和辩论赛,更是让原本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作为未来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我深刻意识到,只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听课,直观感受到了思政教育“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段衔接逻辑,对未来如何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彻底更新了对思政教学实践的认知。
最后,鲁东大学张清、刘乐两位专家对公开课进行专业点评,高度肯定了两位授课教师在教学创新、课堂互动、价值引领上的突出表现,同时围绕思政教育与教育教学相衔接的重点、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两位强调,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需重点关注“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议题设置的序列化”,既要避免不同学段内容的简单重复,也要确保知识点的梯度递进,让思政教育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格局。
联动赋能:激活思政育人“新动能”
此次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烟台十四中的跨学段思政一体化交流活动,是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的一次生动实践,打破了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 “孤岛效应”,实现了教学经验共享、育人理念互通、资源优势互补。对于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此次活动为大一新生搭建了 “理论联系实际” 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提前接触中小学思政教学一线,夯实了教学实践基础,为培养高素质思政教育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烟台十四中而言,高校专家的点评与建议为其思政教学创新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此次联动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跨学段”的思政教育体系注入了新动能。

十四中初中部政治教师张聪聪授课中

十四中高中部政治教师刘文兰授课中

张聪聪老师交流教学设计

刘文兰老师交流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一新生张清泉谈听课体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清副教授进行点评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乐博士进行点评

十四中思政组与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合影
编辑:薛玉兰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